共情是个体识别和回应他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个体的共情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察言观色、审时度势都需要用到共情能力。基于Baron-Cohen提出的共情-系统化理论,与共情能力相对而言的系统化能力,则是分析和构建基于规则的系统的驱动力,比如规则性和逻辑性都属于系统化能力,基于两者平衡可以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共情为主型、系统化为主型和平衡型,不同认知风格的儿童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方面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二者的极端失衡状态则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知特征。那么对于儿童而言,共情和系统化能力究竟是如何协同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产生影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院王馨特聘研究员和潘宁特聘副研究员联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力孜副教授在国际心理学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中科院分区SSCI一区,心理学大类,IF = 5.35)上发表了题为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empathizing-systemizing cognitive style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ged 6 - 12 years: Links to intelligence, executive function, and autistic traits”的学术论文(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50e419eeb018b16a1e9d212cac10d1ef)。
该论文基于“广州儿童随访项目”,采集了502名6至12岁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使用儿童共情商数(Empathy Quotient for Children,EQ-C)和系统化商数(Systemizing Quotient for Children,SQ-C)评估儿童的共情和系统化能力,并同时评估了儿童的智力水平、执行功能和孤独特质。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四种认知风格:高平衡型(High B,共情和系统化能力均高)、共情优势型(E-dominance,共情能力高于系统化能力)、系统化优势型(S-dominance,系统化能力高于共情能力)和低平衡型(Low B,共情和系统化能力均低)。结果显示,高平衡型和共情优势型儿童在总智力水平和言语理解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平衡型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低平衡型和系统化优势型儿童表现出更多障碍,尤其是在抑制控制、情绪调节和整体执行功能上;在孤独特质方面,系统化优势型儿童在社交沟通困难和孤独症样行为方面得分更高,而低平衡型儿童主要表现出社交沟通挑战增加。
本研究结果强调了认知风格在儿童发展结果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共情和系统化均较高和共情优势型的认知风格与较强的智力和社交沟通技能相关,而系统化优势的认知风格可能导致执行功能障碍和孤独特质增加。提示了对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多维度的支持,所谓“双商在线”(共情和系统化能力均较好)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具有最佳的支持性作用。不仅为理解儿童认知风格与智力、执行功能及孤独特质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还为教育和临床干预提供了依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这些认知风格在不同发展轨迹中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如何与认知风格相互作用以影响发展结果。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王馨特聘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潘宁特聘副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力孜副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的资助。
图1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对儿童进行的共情-系统化分型
图2 四种共情-系统化分型儿童的智力、执行功能和孤独症特质的总分及分量表分的差异比较
供稿:王老师
初审:王老师
复审:吴老师
终审:曾老师